返回列表

浏览量:0作者:甲子光年

AI时代企业集体补课数据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9-18 10:43:55

作者:甲子光年           文章来源:甲子光年


也许很难相信,“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这句口号已经喊了10多年。但真实情况却是,大多数企业在近几年才开始真正付诸行动。

联宝科技,这家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智能计算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累计为联想集团提供超过2.5亿台PC和服务器等设备,产线覆盖联想各品牌PC产品、服务器和智能物联设备等。

但即使是这样一家产能庞大、产线复杂的制造企业,在2021年之前,自身的供应链数字化建设也并不完善。不仅排产系统有待更新,供应链相关数据也只能通过手工记录完成,更谈不上智能灵活的数据呈现和分析。

“其实这才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真实情况。尽管今天我们的技术革命已经到了AI大模型引领的智能化阶段,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却连最基本的数据基础都没有建设。这也是我们做‘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的初心:持续挖掘企业数据应用管理标杆。”2024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负责人张成燕向「甲子光年」表示。

2018年至今,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过去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今年的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由赛迪顾问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供学术指导,帆软软件承办,甲子光年全程媒体支持。

1 

从榜单征集开始,经过3个多月激烈角逐,2024年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获奖名单已经揭晓。其中联宝科技从300多家报名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榜单上最重要的“全场大奖”。此外,还有222个数字化项目分别入围了榜单中“商业智能”“零代码”“数字人才”三个细分赛道。

帆软为什么要连续承办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企业数字化建设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如何让企业看到数字化投入的真正价值?

1.数字化十年,企业们开始补课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中国的数字化进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得多。

市场规模无疑能够一定程度反映技术产品在企业端的渗透情况。以与业务数字化高度挂钩的商业智能(BI)和低零代码为例:

根据IDC的数据,2022全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规模达到8.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远低于2021年上半年的预测数据;而在低零代码方面,IDC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低代码与零代码软件市场规模达到26.2亿元,同比增长24.2%,2023年该数字为34.7亿元。

尽管增长趋势说明,商业智能和低零代码正在企业中持续渗透。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总体市场规模的绝对值却并不大。

根据赛迪此前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规模达到了691.7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000亿元。

对比总市场规模不难发现一个严肃的问题:直到2022年,中国企业在BI与低零代码上的投入,也仅占自身企业软件的几十分之一。

BI、低零代码、数字人才,这些板块无疑是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重点。因为挖掘数据价值离不开BI,业务的敏捷创新离不开低零代码,而用好这些工具又离不开企业的数字人才。

过去,企业主们通过劳动力红利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的价值或许容易被业绩掩盖。但如今,整体商业环境已经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数据对业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数据的价值开始被进一步放大。

不仅如此,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数据是人工智能发挥价值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企业未来从数字化迈入智能化的底层基础。如果没有数据,就谈不上人工智能。

或许是因为看到了AI大模型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和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多企业开始在近一两年里补课数字化。

不止是联宝科技,东风柳汽也开始在近两年加速进行数字化建设。

2023年,东风柳汽开始引入简道云,尝试用零代码的方式解放IT生产力,完善业务部门流程和业务管理;同时开始组织简道云线上训练营,培训有潜力的业务数字化人才。

不仅如此,今年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的报名情况更能说明这一趋势。

据张成燕透露,今年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的报名企业要比往年高出许多。“今年有300多家企业报名参赛,不仅数量多,而且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更丰富,各种我们想象不到的细枝末节场景,企业们其实都有需求。”

也就是说,“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这句喊了10多年的口号,终于在今天开始真正得到企业的重视。

2.优等生的答卷

目标虽然明确,但实践并不容易。各行业场景“隔行如隔山”。究竟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BI、低零代码与数字人才来释放业务的数据价值,是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道难关。

参考同行业的标杆案例一直都是不错的解题思路。

每届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都会评选出唯一一个“全场大奖”,荣获该奖项意味着该项目无论在数字化建设的规划、供应链改造的深度、以及释放的数据价值等等层面都具有极高的代表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年的全场大奖花落联宝科技的“供应链控制塔(SCCT)”项目。

该项目之所以能够摘得桂冠,是因为联宝科技的供应链足够复杂、实施难度非常高,项目上线之后也确实产生了非常可观的项目收益。

前文提到,联宝科技肩负着为联想集团持续生产核心产品的重任,这导致联宝科技自身的供应链不仅面临年新品数量多、出货量大、个性化订单等多方面压力,而且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的产品品控,以及保证“3060”双碳目标的达成。

但问题在于,联宝科技此前在供应链数字化方面并没有过多投入。老旧的排产系统亟待更新、各业务部门的数据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并且数据一直都是员工手动记录,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数据错误,进而影响管理层的业务决策。

在了解了国内外一众BI产品之后,2021年5月,联宝科技选择与帆软合作建设SCCT项目。据参与该项目的帆软员工回忆,为了顺利完成研发,项目建设初期,双方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数据治理方面,从底层业务逻辑开始,完整梳理了联宝科技供应链涉及的所有业务部门,统一了指标口径。

解决了数据治理这个从0到1的难题后,项目顺利在当年的10月上线。SCCT作为联宝科技供应链的智能大脑,整合联宝供应链领域所有的数字化系统,借助帆软FineReport&FineBI平台能力,实现统一的门户集成、业务集成和数据集成,以及供应链端到端的数据实时共享,打破信息孤岛。

更重要的价值在于,SCCT切实让联宝科技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收益:系统性能提升5倍以上、排产耗时缩短97%、产能提升50%、每年节省电力超过2696兆瓦时、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排放……

 2

3.业务、成本、团队,数字化的必答题

不只是联宝科技,在今年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的入选名单里,还有太多的企业分别从BI、低零代码、数字人才这三个维度为我们贡献了具有参考价值的项目标杆。

BI的典型案例是京东方(BOE)。

作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的龙头企业,BOE承担着全球智能产品显示屏25%的产能。与联宝科技类似,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加剧,BOE也面临着数据分散、口径不一、数据应用难等问题。

为此,BOE借助“平衡记分卡、价值树拆解”等方法,从战略层、运营层全面梳理核心业务,逐一进行价值链条拆解,识别关键驱动因素,针对关键因素匹配衡量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重点业务场景,设计统一的、整体的运营分析体系,从CEO到执行层纵向贯通,支撑管理运营,实现全景洞察。

最终,BOE大幅提高了业务数据处理效率:整合计划与运营关键指标,将平均数据处理时间从2周缩短至1;建立指标红绿灯预警机制,问题定位周期从1周缩短至1小时;帮助工厂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效率提升预计50%。

在零代码方面,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华东财务共享中心的项目非常具备参考价值。

据了解,华东共享数字化团队基于帆软简道云平台,打造“财务共享数字平台”,自主建成“共享制度文库”、“人力资源库”等应用;鼓励全民开发探索实践,组织数字平台赋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统筹,提升了中心数字化运营能力,主动数字化赋能,加速数字化思维升级,助力中心实现智慧型组织转型。

在该平台支持下,各区域中心已初步培育了一支合计30余人的财务数字化团队。

更直接的价值在于成本方面的节约。在低代码的支持下,人力资源库避免了数据的重复收集和基础数据结构的重复建设,直接节省数字化投入成本30万元,并且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共享中心办公管理费用约15万元/年。

而在数字人才建设上,陕西汽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集团牵头,由集团到子公司,实施“全民分析师挑战赛”和“人才培养菁英计划”等人才培养活动,全面培养了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让企业每个人都能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并且为企业在销售、研发、生产、服务和管理各板块的提质增效和降本方面带来了较大的提升。

最终,各单位共提交了111个参赛课题,产生了42个优秀作品,并且带动各单位和子公司纷纷开展二级竞赛,约500名员工积极参与,又进一步创造了50多个优质作品。与此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制定解决措施,每月降低用能成本3.4万元。

4.未来,让每个人享受智能化红利

无论是联宝科技,还是东风柳汽,或者是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中入围的200多家企业,他们都为中国企业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本质上来说,企业数字化建设之所以离不开BI、低零代码、数字人才,是因为这三者对应的正是今天企业数字化所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业务、成本、团队。

只有回答好这三个问题,企业数字化投入才不会“看不到结果”。

而面对如今发展越发快速的AI大模型技术,不难想象,未来企业对数据的价值会更加看重,对数据的利用与价值挖掘的方式与手段也会更加多样。

例如帆软此前推出的FineChatBI产品,就是在自身BI产品上加入了AI大模型能力,让传统的BI软件变得更加智能。业务人员可以通过简单询问业务问题,即可让软件快速反馈数据,并通过异常分析发现数据指标问题。甚至在不久的将来,BI软件与后端各个系统打通之后,直接生成对应的指令,帮助业务人员在做出决策的同时,完成业务指令的下达。

 

这种场景在AI大模型时代是完全可期的,也是未来商业智能的必然发展方向。

但只有做好基础的数字化建设,人工智能才能够有机会实现。

一直以来,帆软的目标都是“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无论是承办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还是推出FineChatBI等产品,近20年来,帆软都在践行这一目标。

而在帆软等数字化服务商的支撑下,越来越多像联宝科技、东风柳汽等传统产业巨头在数字化方面建设的成果开始显现。

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注入一股强劲的能量。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建设成果,会反馈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让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享受数字化与智能化带来的红利。

这或许才是中国数据生产力大赛的最核心的价值。